本文来源于©城院教育,本站乃公益性发布
当六月的蝉鸣裹挟着遗憾散去,我站在深圳高考复读学校-深圳城院教育的校门前,手里攥着那张并不理想的高考成绩单。彼时的我尚未知晓,这段看似 “重来” 的旅程,会成为改写人生轨迹的关键节点。在这里,晨读时走廊里此起彼伏的背书声、晚自习后办公室仍亮着的台灯、错题本上反复标注的红笔痕迹,都在无声地记录着成绩跃升的秘密。

一、破局:从迷茫无措到精准定位的 “重启键”
复读的第一天,班主任便带着我们做了一套详尽的学科诊断测试。我的数学三角函数模块漏洞百出,英语阅读总在长难句处卡壳,这些在高三时被题海掩盖的问题,在城院教育的 “精准教学体系” 下无所遁形。老师没有让我盲目刷题,而是针对每个知识点制作了专属的 “错题溯源表”—— 比如数学导数题总丢分,就拆解为 “概念理解偏差”“计算步骤疏漏”“题型迁移能力不足” 三类问题,分别匹配基础公式默写清单、限时计算训练和高考真题变式练习。
记得第一次月考,数学成绩从模考的 72 分提升到 98 分,当看到试卷上 “函数图像分析思路清晰” 的批注时,我突然明白:
城院教育的老师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工匠,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,而是用 “个性化诊断 + 靶向训练” 的方式,帮我把散落的知识点拼成完整的能力版图。
二、深耕:课堂里的 “显微镜” 与晚自习的 “加油站”
这里的课堂颠覆了我对复读的认知。物理老师会用 3D 动画演示电磁感应的动态过程,让抽象的楞次定律变得可视;语文老师带着我们把高考满分作文拆解成 “观点锚点”“素材组合”“逻辑链条” 三部分,连过渡句的写法都总结出了 “黄金模板”。最让我受益的是 “分层教学”—— 同一知识点,基础班侧重公式推导,提高班专攻综合应用,而我所在的冲刺班则每天挑战压轴题的 “一题多解”。
晚自习的办公室永远像个 “能量站”。有次我卡在历史论述题的时间线梳理上,历史老师直接搬来椅子,用彩笔在草稿纸上画出 “中外事件对照时间轴”,从甲午战争延伸到明治维新的经济政策对比,整整讲了 40 分钟。离开时,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写:“复读不是重复,是把‘知道’变成‘会用’,把‘会用’变成‘熟练’。” 那个夜晚,走廊的灯光映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,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,成绩的进步不是孤注一掷的冲刺,而是无数个深夜里师生同行的积累。
三、蜕变:从分数提升到心智成长的双向奔赴
在城院教育的 200 多天里,成绩的跃升是最直观的馈赠 —— 首考模拟时总分 480 分,到二模已突破 580 分,最终高考以 623 分的成绩被心仪的大学录取。但比分数更珍贵的,是在这里养成的学习习惯:每天睡前用思维导图复盘知识点,每周整理 “学科弱点雷达图”,甚至连草稿纸都按照 “左上计算、右下思路” 的分区使用。
记得考前一个月,我因压力过大在模拟考中失常,班主任没有谈分数,而是带我去操场散步。“复读生最容易困在‘必须成功’的执念里,” 他指着跑道说,“你看那些晨跑的同学,他们每天多跑一圈,不是为了立刻超越谁,而是知道每一步都在靠近目标。” 这番话让我突然释然:城院教育教会我的,从来不是 “必须考上某所大学”,而是 “相信持续精进的力量”。
如今坐在大学校园里,偶尔翻开复读时的错题本,那些用荧光笔标记的重点、老师手写的鼓励便跃然纸上。在深圳城院教育的这段时光,像一场与自己的较量,用汗水和方法浇筑的阶梯,最终让我触碰到了更高处的风景。如果你也在十字路口犹豫,不妨相信:当你决定重新执笔时,这方校园会给你改写答案的勇气,以及丈量梦想的标尺。